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小心!七月份您务必要提防这9种疾病!

2025年07月03日 07:46 0人参与  0条评论

七月流火,三伏酷暑。蝉鸣聒耳,绿荫正浓,恰是万物恣意生长的盛夏高潮。然而持续高温热浪与突发强对流天气交织,中暑风险与食源性疾病威胁显著攀升。东莞疾控温馨提示:在尽享夏日欢愉之时,须重点警惕中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暑期溺水事故。让我们以科学防护为盾,共谱这热情似火夏日的平安序曲。

特别关注

登革热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夏秋季高发,极少数发展成重症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假期出境旅游增多,疫情输入风险上升。

重点场所:

社区。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多见。二次感染患者,老人、孕妇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预防措施:

☑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

☑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大型真菌(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预计7月气温持续高温高湿,并处于台风季节,阵发性降水和高温炎热天气会交替出现,在这种环境下保存不当的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滋生细菌及其他有害生物,预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增大。

☑我市往年7月出现过米酵菌酸中毒和肉毒中毒事件,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的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凉皮等湿粉类食品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产生米酵菌酸而导致中毒。夏季常温保存的自制腌制食品以及真空密封包装的即食肉制品类食品,如食品原料受到肉毒梭菌或其它产肉毒毒素梭菌的污染,食用前未彻底加热,可能增加肉毒毒素中毒的风险。

☑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全年可发生,但主要发生每年的3~9月份,尤其是在每次雨水过后。7月我市预计受雨水、台风等天气影响,毒蘑菇仍处于容易繁殖的季节,且暑假期间人们外出活动增多,进一步增大了人们误食毒蘑菇及有毒植物导致中毒的风险。

重点场所:

郊外、山林、公园、草丛;家庭及学校、工厂等集体食堂。

预防措施:

☑餐饮单位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要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食品加工用具;饭菜煮熟后应在2小时内进食,超过2小时需再加热煮透才能进食;剩菜要低温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尽量不食用或少食用凉拌、生冷类食品;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餐饮单位就餐。

☑餐饮单位应严禁采购不明来源的食品原料。严禁采购野生蘑菇、野生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野生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加强对米酵菌酸、肉毒毒素中毒的宣传教育。告诫市民不要食用泡发时间太长的银耳、木耳或过期湿米面制品,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保持食材新鲜。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尤其是网购),对常温保存运输的自制腌制食品以及真空密封包装的即食肉制品等食品要进行彻底加热,以破坏肉毒毒素,预防中毒发生。

☑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的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教育工作。特别要结合毒蘑菇生长地、附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制定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包括通过张贴宣传图片、悬挂警示标语、手机短信通知等多种途径,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自行采摘误食导致中毒的事件。

手足口病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4~7月高发,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

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晒衣被。

☑喝开水、吃熟食。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重点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学校、工厂、养老院、福利机构等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

预防措施:

☑接种新冠疫苗、戴口罩、洗净手、勤开窗、常通风、保清洁、打喷嚏捂住嘴、不聚集,有症状早就医。

需要关注

麻疹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前驱期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易被误认为感冒,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甚至脑炎。目前国外存在麻疹暴发疫情。我市人员流动较大,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应警惕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可能。

重点场所:

学校、社区、工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重点人群:

既往未患过麻疹且无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者,特别是学生、工厂员工。

预防措施:

☑ 8月龄、18月龄的适龄儿童应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 无麻疹病史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的成人建议接种疫苗。

☑ 出疹、咳嗽病人应当及时就诊,听从防控指导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外出。

☑ 病人所在场所应开窗通风,清洗、曝晒病人使用的物品。

百日咳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一般持续2至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平均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我市2024年百日咳发病人群以10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重点场所:

家庭、中小学校、社区、月子中心、儿童相关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 百日咳患者及时接受隔离治疗。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百日咳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临床诊断后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5天;对于未及时进行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自我隔离期限为发病后21天。自我隔离期间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诊。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 易感人群暴露后紧急预防。

(1)在共同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中,与百日咳病例(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3周)有接触史者,应进行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与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人群,建议在暴露(即接触传染源)后21天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或紧急接种疫苗预防。

由于我国内地尚无适用于6岁以上人群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该部分易感人群可根据暴露风险,通过适时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与疑似患者接触,减少密闭场所内活动频次等方式进行预防。

☑ 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目前我国针对百日咳使用的免疫规划疫苗是“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含百日咳成分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若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替代,按相关疫苗说明书接种。

溺水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夏季是溺水的高发季节;致死率高。

重点人群:

青少年儿童。

预防措施:

☑加强青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宣传。

☑家长及学校正确引导,让孩子在有安全防护的专用泳池涉水,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家长对孩子做到“四知道”:知去向;知同伴;知归时;知内容。

☑游泳前做好准备活动,充分热身,且勿过于激烈运动,以防抽筋。

☑掌握科学合理的落水施救方法,以防施救者溺水。

中暑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是中暑的高发季节。

重点人群:

老年人、孕妇、儿童婴幼儿和户外高温作业者。

预防措施:

☑出行防晒要记牢。最好不要在10:00~16:00的烈日下行走,如必须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

☑体弱者要减少外出。

☑ 户外作业者要尽量避开12:00~15:00时段,并做好防护。

☑别等口渴才喝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 L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

小龙虾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发生风险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进入小龙虾的消费旺季,虽然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及其分支流域的野生小龙虾,或在洪涝灾害期间,养殖用水引自江水或养殖场被洪水漫堤倒灌的人工养殖小龙虾的风险较高。

重点场所:

小龙虾养殖水域、家庭、不正规的餐饮场所(小餐馆、路边摊等)。

预防措施:

☑ 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不食用、不购买、不捕捞来历不明、洪水污染或野生小龙虾。购买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要检查小龙虾是否死亡,外观是否新鲜、无异味,是否存放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洗净处理,在食用小龙虾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在处理时,要将小龙虾的肠泥清除干净;煮熟煮透,在烹饪小龙虾时,一定要将其煮熟煮透,避免未熟的小龙虾中存在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引发相关疾病;适量食用;虽然小龙虾美味可口,但也应该适量食用,过量食用小龙虾会增加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风险。

以上是东莞市疾控中心专家为大家准备的7月份健康风险提示。如果大家有防病方面的疑问,欢迎给小编留言哟

来源:东莞疾控    编辑:温龚锋关键词:疫苗 人群 百日咳 龙虾 预防措施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