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慢慢地下床、走到病房外再慢慢走回来。”
3月11日
在东莞市厚街医院
康复医学科住院部10号病房内
张女士(化名)
正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步行练习
目前
她已能自主完成
洗漱、进食等日常活动
时间倒拨回
去年的6月23日晚
张女士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她全身遭车辆碾压,出现胸腹挤压伤、骨盆骨折大出血,呼吸衰竭难以纠正,常规救治手段已经无法奏效,命悬一线。
厚街医院依托“创伤救治3.0模式”,打破科室壁垒,形成高效“救治接力链”,精准应用ECMO在快速控制致命性出血与稳定呼吸功能间取得平衡,这才让张女士转危为安。
持续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她命悬一线
意外发生在2024年6月23日晚:
18时29分
68岁的张女士被车辆撞倒并碾压,全身多处严重受伤,被接至外院抢救。
20时20分
东莞市厚街医院接到出车命令,同时部署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启动创伤急救团队(TTA)以及卫星血库。
20时41分
张女士到达东莞市厚街医院。此时她面色惨白、四肢冰凉,血压已低至69/51mmHg,生命危在旦夕。
入院急诊抢救室阶段,张女士被诊断为“多发性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双肺挫伤”,肋骨断裂达十余根,左肾破裂出血,肝脏损伤,右肱骨粉碎性骨折……伤情复杂且凶险,创伤急救团队紧急给予抗休克、止血、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
但持续失血导致张女士重度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意味着她随时可能因失血过多而死。
紧急关头,急救团队为张女士进行了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及腹壁下动脉栓塞术(双侧)+双侧髂动脉造影+左侧肾动脉造影术,输血近3000毫升,暂时稳住了生命体征,转入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进一步救治。
启用ECMO临时替代人体心肺功能
面对如此复杂危重的伤势,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患者因严重肺挫伤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血氧急剧下降,常规呼吸机已无法维持氧合,随时有心跳呼吸骤停可能。
6月24日中午,急救团队决定启用VV-ECMO(体外膜肺氧合),临时替代人体心肺功能,为原发病的诊治争取时间。同时,急救团队根据实时血气调整参数,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减轻肾脏负担。
6月29日,张女士动脉血气指标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ECMO撤机。
7月2日,张女士监护仪上的数值已逐渐平稳。
“再过一个多月,我就能出院了”
“刚送过来时她全身插满管子,现在能笑着和我们聊天,真是奇迹!”张女士病房内的陪护护工钟阿姨道。
去年8月9日,张女士转入康复医学科接受进一步专科治疗。经过7个多月的康复治疗后,她已能自主完成洗漱、进食等日常活动。
▲图为张女士(右三)正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进行步行练习。
“当时全身到处都骨折了。如果抢救不过来,我就没有了。”病房内,张女士说着,还撩起病服,展示肩膀、小腿等地方的伤疤。
这场历时261天的救治,动用了厚街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骨科、胸外科等十余个科室,输血量相当于全身换血两次,ECMO联合CRRT的技术应用成为关键转折。
从瘫痪在床到自如行走,从满身插管到重获新生,如今即将康复出院。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中,医院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攻克了多个复杂难题,医患双方建立起坚实的信任纽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医生说,再过一个多月,我应该就能出院了。”病房内,张女士满怀期待。接下来,医院将对张女士进行综合评估,各项指标达标后,就可以康复出院了。(记者 蔡子航、欧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