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针就完事了”
手术台上的“旁观者”
手术室里的“闲人”
提及麻醉医生
可能有不少小伙伴认为
他们的工作
就是“让人睡一觉”这么简单
但实际上
“外科治病,麻醉保命”
麻醉医生在整个医疗过程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在一台又一台成功的手术中
似乎无处不在,却又隐身其中
在很多时候
麻醉医生对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
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近距离观察一下
手术室的“守护者”与幕后英雄
在紧张的手术台前,他们忙碌在手术刀的边缘;在滴滴作响的监护设备旁,他们默默地与死神较量;虽然他们手中无刀,却心中有“刀”,时刻保持着“战斗”的状态。因为手术期间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奔跑’是常态,练就生死竞速的快速反应,时刻准备‘应战’,这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谢海辉说道。
中午十二点半,刚刚结束一台手术的谢海辉来到食堂享受片刻的休憩。今天的手术比较顺利,他能在饭点正常用餐,而不是吃几块饼干来补充体力。
突然,一通紧急电话响起,一名患者因子宫破裂导致大出血急需抢救,需要谢海辉即刻参与。他立刻放下碗筷,匆匆赶回手术室,再次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对于产妇而言,子宫破裂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症,对麻醉医生的要求极高。由于组织破裂、血管损伤导致大量失血,孕妇随时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周围脏器损伤等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在娴熟地为患者做好麻醉后,谢海辉聚精会神地守在监护设备前,紧紧盯着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血压、呼吸、心搏……任何一项指标有异动,都需要他迅速作出应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谢海辉配合着手术团队,娴熟精准地进行每一步。幸运的是,在麻醉的护航下,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手术取得成功,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急救手术是手术室每天都会有的类型,这些患者往往处于生死边缘。作为急救的主要参与者之一,麻醉医生要习惯这种‘召之即来’的工作节奏,迅速响应,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谢海辉说道。
在手术室中,麻醉医生是如何工作的呢?谢海辉做了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如果将麻醉过程比作飞行,那么麻醉诱导就如同飞机开始起飞,而麻醉苏醒则类似于飞机即将着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遇各种意外的“云层风暴”。因此,麻醉医生的工作远不止注射一针麻醉剂这么简单。他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出血量等关键指标,综合评判,随时准备与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一场“硬仗”。
要打赢每一场“硬仗”,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训练有素的心态,这样的考验在一些疑难危重手术中尤其凸显。在当天另一场“先天性心脏病+极重度肺高压”患者的剖宫产手术中,谢海辉凭借着沉着冷静和丰富的经验,再次出色地完成了麻醉工作。
患者是一名室间隔缺损合并极重度肺高压的孕妈妈。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内两个心室间是不相通的,但这位孕妈妈的两个心室间却“破了个大洞”。怀孕后,由于全身血容量和耗氧量的增加,以及肺动脉压力的上升,这位孕妈妈术前的肺动脉收缩压高达114毫米汞柱,是正常人的3-4倍。
面对如此凶险的重症,患者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发生急性右心衰竭、循环衰竭或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预行体外膜肺(ECMO)置管是一个可行的选项。但患者家庭收入微薄,预行体外膜肺(ECMO)是一笔较大的手术费用,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不用放ECMO,我有信心能让这位孕妇安全地度过这次手术。”在会诊现场,一直低头沉思的谢海辉在反复缜密推演后,立下“军令状”,决定为患者争取一个更优的治疗机会。
手术如期开展,静脉通路、连接监测仪器、麻醉药泵注……一切操作行云流水,谢海辉熟练地为患者进行了硬膜外穿刺,整个麻醉下来手套上甚至一滴血也没沾上。在整场手术中,他精准地控制麻醉平面及调整静脉用药,患者血压几乎没有丝毫异常波动,生命体征非常平稳。
在精准麻醉的护航下,手术进展得非常顺利,随后患者被转入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我们既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守护患者的手术安全,更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保障他们的术后正常生活。”谢海辉说。
“在麻醉医生看来,从来都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对于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麻醉医生向来都是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在谢海辉看来,尽管不是每个手术过程都这么惊心动魄,但考虑到患者从年龄到身体情况各有差异,即便是同一种手术,也必须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确保精准的麻醉效果。这意味着,对于麻醉医生而言,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要全力以赴。
专家介绍
谢海辉
主任医师
麻醉手术中心主任
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东莞名医,东莞市公立医院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现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感控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药学组副组长、东莞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东莞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住培基地主任等职务,同时是《AJCEM》杂志编委、《医学信息》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普胸、心脏、大血管、老年患者、高危产科及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以及困难气道处理、危急症患者抢救及急慢性疼痛等诊疗。
主持或参与省市科研项目11项,横向课题16项,主持广东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项,获广东省药学会医院药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东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