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行广东省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以来全省妇幼健康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十四五”期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等。
广东妇幼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重点聚焦三个方面
会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庆锋表示,“十三五”以来,广东妇幼健康工作紧紧围绕广东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紧扣卫生强省建设主题,全面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惠民项目,不断加强技术监管,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全省妇幼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
1、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改善
围绕生育政策重大调整,不断加强母婴安全管理,积极应对母婴安全新形势、新问题,实施全省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由194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79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组成的、省市县全覆盖的救治网络,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打好母婴安全管理组合拳,全力护航全面两孩政策平稳落地,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202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10.18/10万、2.13‰、2.91‰,与2015年相比,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11.94%、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9.3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6.14%,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2、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围绕供给侧改革,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17-2020年,省财政投入39.55亿元,实施县级妇幼保健院升级建设项目,支持欠发达地区61家县级妇幼保健院升级建设,优化欠发达地区妇幼健康服务供给。加强产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优先招收培训产科、儿科医生,开展转岗培训,2017-2019三年间培训产科医生3000人、儿科医生1092人,有效缓解产儿科人才紧缺现象。
同时,加强妇儿临床重点专科和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全力打造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单位,成功创建10家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国家特色专科总量位居全国首位。
3、妇幼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围绕妇幼健康均等化,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优化惠民项目,缩小城乡、地区服务差距,提升群众获得感。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儿童眼保健与视力检查、孕产妇健康管理等妇女儿童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巩固。
针对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两大肿瘤——宫颈癌和乳腺癌,实施“两癌”免费检查项目,2017-2020年省财政投入3.7亿元,惠及195万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妇女。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更上层楼,启动消除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其中深圳市宝安区作为消除试点顺利通过国家与联合国评估组的终期评估。
4、出生缺陷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围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优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建立了覆盖城乡并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省指导、市诊断、县筛查”综合防控服务体系,实现群众免费筛查,筛查病种和技术不断优化,干预能力持续提高。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累计投入9.34亿元,免费开展地贫血常规初筛1084万例,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221万例,孕期明显结构畸形筛查209万例,重型地贫、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死致残畸形儿得到早期诊治干预。2020年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7.78/万,较项目启动前2014年的312.57/万下降了23.9%,唐氏综合征、重症地中海贫血等严重致死致残性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遏制。
5、妇幼健康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围绕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妇幼健康治理精细化,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将产前诊断人员审批委托行业协会承担,率先将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审批委托下放地级以上市实施,率先在全国启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
同时,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及时化解妇幼健康领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