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
“伤筋动骨一百天”
这仿佛成了《养伤宝典》
那么
这个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是不是一百天都需要“静养”?
欢迎收看
权威 轻松 接地气 实用的
健康微视频栏目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
骨科主任医师 谢文伟
为大家揭开骨折康复的神秘面纱
骨折康复有四个阶段
骨折,就像人体这座大楼遭遇了一场“地震”,承重的柱子裂开了,甚至断开了。
如果不马上采取行动,不仅会疼痛不适、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比如感染、血管和神经损伤、畸形,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快来启动“重建大作战”:
紧急集合:血肿机化期(2~3周)
在“地震”发生后,骨折的位置迅速形成了一个“紧急救援区”(血肿)。
紧接着,一群勤劳的“建筑工人(间质细胞)”赶到现场“搭棚”——将血肿逐渐转化为肉芽组织再到纤维组织,为重建打下基础。
快速连接:原始骨痂期(骨折后1周开始,4~6周完成)
骨折后的第一周,骨膜内的成骨细胞迅速“招兵买马(分裂细胞)”,把纤维组织变成新的骨组织。
这时候,虽然骨头不会移位,但还无法承受“重压”。
结构加固:成熟骨板期(8~12周)
骨痂内的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骨折间隙的“桥梁骨痂”完全骨化,形成坚固的骨连接。
这时,外力作用下骨折部位不容易变形,可以开始进行简单负重活动。
最终成型:塑形期(2~4 年)
骨折处的骨头骨质形态恢复或接近正常骨。
应该少动还是多动?
康复期少动好还是多动好,要看情况来。
简单来说,“骨折愈合”与“功能康复”是一对欢喜冤家。
它们中间有个“审判官”——骨折稳定性,掌管着两者的天平。
早期,为确保“承重柱子(骨折部位)”足够稳固,资源向“骨折愈合”倾斜。
毕竟,柱子坚固是骨折康复的基础。
后期,等到骨痂生长了,“功能康复”就成了宠儿。
当然,每一个阶段的运动频率、怎么运动才更合理……手术医生最有发言权。
让“欢喜冤家”变成“黄金搭档”,这才是康复的秘诀。
不同阶段如何锻炼?
不同的康复时间段有不同的运动。
早期,以锻炼肌肉张力为主,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血栓形成、关节僵硬,帮助功能恢复。
骨折稳定性好就早点活动,稳定性不好就多做肌肉伸缩,少动关节。
中期,骨痂生长完成,可适当增加活动力度和广度,甚至可适当负重,有力的刺激可防止废用性骨质疏松。
后期,骨折完全愈合,适当增加日常活动强度及体育锻炼,恢复伤前功能活力。
《说医不二》提醒您:骨折了听指导,安全有效是王道。
网友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