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
又到了电单车烫屁股的季节
要说夏天最让人崩溃的事
出汗,绝对排得上名
这天气出一趟门真的是
“出门5分钟,暴汗2小时”
甚至上个厕所也能大汗淋漓
带一包纸,九张擦汗,一张擦……
我们都知道
出汗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但为什么有的人出汗特别多
即使坐着不动也能大汗淋漓?
出汗能排毒吗?
出汗多是身体“虚”的表现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出汗
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的大脑里
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它就像是一个“空调遥控器”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
“遥控器”就会开启“制冷模式”
加速水分蒸发、扩张血管
此时的汗腺也会接收到指令
迅速分泌大量汗液
通过蒸发散热,让身体冷却下来
出汗≠排毒
汗液中99%以上的成分是水
其余成分如钠、钾、钙、尿素氮等
只占据不到1%的比例
尽管出汗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
排出一些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
但相较于身体其他排泄途径
(如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的排泄)
其作用相对有限
每个人的出汗量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汗腺
汗腺多且发达的人更容易出汗
汗腺集中分布的位置不同
会导致不同部位的出汗情况有所差异
比如有些人的额头容易出汗
而有些人则是脖子更容易出汗
新陈代谢速率
新陈代谢快的人通常会出更多汗
男性往往比女性出汗多
年轻人比老年人出汗多
经常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出汗多
特殊群体
如孕妇和更年期女性
也可能因为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多汗
孕妇:由于孕期神经系统变化和汗腺功能增强,常常会出现多汗的情况,通常会持续到产后一个多月;
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会出现出汗增多现象。
并非如此
每个人的体质、所处环境
以及体力劳动强度都不同
所以出汗量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
只要身体感觉舒适
出汗量多点少点都是正常的
但如果出现异常出汗情况
就需格外警惕了
在中医看来,异常的出汗情况有4种,这些情况可能与肾阴虚、气虚、湿热内盛或其他健康问题有关:
盗汗
夜晚入睡后出汗多,但醒来后汗水随即停止。这类人通常是阴虚,主要是肾阴虚,或者肝肾阴虚。盗汗者一般体形偏瘦,并可能伴有口干舌燥、口渴难耐、头晕不适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
自汗
即使静止不动,汗水也会不停地往下淌,或在做相同的体力活动时,出汗量明显多于他人。这种情况通常是卫气虚弱,不能固表,导致腠理开泄、肺脾肾气虚引起的。若气虚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损伤阳气,进而出现阳虚的症状,如畏寒、易感冒等。
湿热出汗
手脚心部位出汗多且粘稠,同时容易出现疱疹,并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粘腻等症状,或者汗液很黄甚至能将衣物染黄。这是由于体内湿热过盛所导致的。
少汗/无汗
若在高温环境下或运动后感觉很热,却一点汗也不出,需警惕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损伤或皮肤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
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出汗
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调理方法
小红给大家推荐三款“靓汤”
一起试试看吧!
针对盗汗
盗汗(阴虚出汗)的调理重点在于养阴滋阴。常见的中药材如生地、沙参、玉竹、黄芩、当归等,都具有滋阴泻火、固表止汗的功效。常吃这几味中药,能够有效改善阴虚出汗的症状。
麦地滋阴水鱼汤
材料:麦冬15克、生地15克、枸杞10克、水鱼500克、生姜2片。
制作方法:
1.将药材洗净,水鱼洗净切块;
2.将药材和水鱼一同放入锅中,同炖1小时;
3.放入枸杞、生姜,再炖10分钟即可。
针对自汗
自汗(气虚出汗)的人或是由于先天不足,或是由于后天生病导致体质虚弱引起。除了容易出汗外,气虚的人体质也比较弱,常常容易生病,感冒不断,面色苍白。
要调理气虚出汗,补气是关键,黄芪则是补气佳品。
参芪益气鸡汤
材料: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母鸡肉500克。
制作方法:
1.将药材清净,鸡肉洗净切块;
2.将药材和鸡肉一同放入锅中,同炖45分钟;
3.放入生姜,再煮15分钟即可。
针对湿热出汗
湿热出汗的调理重点在于清化湿热。常用的中药材如薏苡仁、茯苓、赤小豆、泽泻等,都具有清利湿热,止汗消肿的作用。
茯薏祛湿排骨汤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15克、葛根15克、排骨500克。
制作方法:
1.将药材清净,排骨洗净切块;
2.将药材和排骨一同放入锅中,同炖1小时即可。
最后小红提醒大家
无论哪种出汗情况
在调理的同时
还应提高身体素质
适当补充水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