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太历经十余年“烂脸”之痛
近日
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的
精准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下
恢复容颜,重拾了自信!
“小丘疹”变“大溃疡”!皮肤癌的警钟已敲响
王婆婆(化名)于10余年前发现右侧额部出现一个针头大小的丘疹,期间曾自行外用多种药膏进行治疗。然而,这个小丘疹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逐渐增大,并破损演变成了溃疡。
尽管情况已经恶化,但王婆婆仍未给予重视,继续依赖药膏涂抹。随着时间推移,王婆婆的溃疡病灶逐渐增大、加深,并开始渗出大量分泌物,十分吓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她的右侧颈部出现了一个长约6厘米的包块,右侧面部也开始出现肿胀。
就医确诊:高侵袭性皮肤鳞癌
2024年1月,王婆婆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鼻咽头颈部肿瘤门诊寻求帮助。
肿瘤放疗科主治医生江立基在了解王婆婆的病情后,判断其面部的病变属于癌性溃疡,可能是王婆婆长期不当使用各种药膏以及炎症的刺激所致。根据PET-CT检查结果,王婆婆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右侧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
PET-CT提示右侧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颈部黑色阴影为肿瘤)
随后,医生迅速安排皮肤活检,并对王婆婆进行了详细的全身检查。遗憾的是,活检结果证实王婆婆患有高侵袭性的皮肤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且癌细胞已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无法通过手术根治。
创新治疗:精准放疗联合靶向治疗!
尽管王婆婆的肿瘤局部侵犯、转移较广,无法通过手术根治,但低分化皮肤鳞癌对放疗比较敏感,因此可采用放疗的方案。考虑到王婆婆年事已高且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为了确保放疗安全有效地进行,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志刚带领团队,为其制定了精准放疗联合抗EGFR靶向治疗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此外,为解决X射线放疗在治疗浅表肿瘤时剂量不足的问题,肿瘤放疗科团队采用了混合射线进行照射。在X线照射的基础上,联合电子线进行补量,确保肿瘤能得到全方位的足量照射,同时使用低熔点铅板保护周围眼睛等正常组织。
低熔点铅板,电子线可穿过中间孔洞精准照射肿瘤,肿瘤周围的射线则被铅块挡住,进而保护正常组织。
在肿瘤放疗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王婆婆面部和颈部的肿瘤逐渐缩小,溃疡病灶也逐渐愈合,脸上重新扬起了笑容,她又可以开心地外出跳广场舞了。
关于皮肤鳞状细胞癌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皮肤鳞状细胞癌?
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皮肤鳞癌”),是一种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恶性肿瘤。
我们的皮肤表皮层主要由鳞状细胞、基底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组成。当鳞状细胞异常增生,失去控制时,就会发生鳞状细胞癌。
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志刚指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约有29.7万人,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
刘志刚指出,皮肤鳞癌的发生可能与紫外线刺激、HPV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的刺激、长期慢性溃疡等因素有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通常出现在头面部、颈部、手臂和手背等经常暴露于阳光下的部位。
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皮肤鳞癌的信号!
1.皮肤上出现暗红色或肉色的斑块或结节,其中央往往会发生溃疡,或者形成呈菜花状的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会从中心向四周逐渐蔓延,逐渐增大、加深且边缘隆起。
这些斑块或结节的基底凹凸不平,其上有乳白色颗粒及坏死组织,常伴有出血和脓性分泌物,并散发出恶臭。
2.皮肤或粘膜上的溃疡经久不愈。
3.皮肤上的“痣”或“老年斑”在短时间内颜色变深或迅速增大。
如何治疗皮肤鳞癌?
对于早期皮肤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手术把癌变的部分切除干净,根治的概率非常高。
由于皮肤癌对放疗十分敏感,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放疗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发生在颜面部的皮肤癌患者,放疗相较于手术能更好地保护容貌,避免皮瓣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不协调感。
肿瘤放疗科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成立于1987年,2022年成为肿瘤学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20年7月,按高水平医院建设要求,设立三个亚专科(头颈部肿瘤放疗病区、胸部肿瘤放疗病区、腹盆肿瘤放疗病区)及放疗中心,定编床位155张,实际开放床位数183张,放疗中心日均放疗约180-240人次。
科室拥有全球领先的放射治疗机器,以及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机器(临床试验准备中)。科室专科团队强大,设有医师组、物理组、技术组和护理组,打造了一支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放疗专业团队。全科医务人员88人,医生2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肿瘤放射治疗硕士生导师3人;主任医(护)师5人,副主任医(护、技)师7人;科室医教研工作人员中,有博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含在职)6人,医生硕博比达72%。
团队介绍
刘志刚
主任医师
肿瘤中心主任
兼肿瘤放疗科学科主任
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贝勒医学院、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荣获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荣誉称号。
担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会头颈肿瘤委员会、神经系统肿瘤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东莞市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主任、东莞市新型硼药和放射免疫工程中心主任。
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央高校青年教师重点培育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点课题等18项临床转化研究课题。在Nature Medicine和JAMA Oncology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王东霞
副主任医师
肿瘤放疗科一区副主任
肿瘤放疗科教学秘书、科研秘书
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鼻咽癌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学骨干人才、东莞市医学会放射肿瘤专委会秘书。
擅长头颈部肿瘤(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胶质瘤、淋巴瘤、骨肿瘤等恶性肿瘤的诊断、放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先后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及国内科研论文10余篇。
江立基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医学硕士,2018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放射肿瘤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头颈部肿瘤的放化综合治疗。现任东莞市医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其中SCI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