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东莞,知天下!
打开客户端发现更多精彩
立即打开

儿童精神科,不只给孩子看病

2022年08月12日 10:19 0人参与  0条评论
在精神卫生中心,儿科最难干。医生不仅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站在孩子身后的家长负责。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我妈就打我,我更不想去了。”医生刚想安抚,家长就在一旁反驳:“我为啥打你,还不是因为你不上学?你好好上学我打你干啥?”双方在诊室里吵架,拉着医生为自己评理。

孩子的精神问题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学校环境是否友好,家里给的压力大不大,孩子处于怎样的发展时期,遗传素质和个性因素又如何?如果家长们只为寻求一个确切答案,恐怕会大失所望。

谁是病人

为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武断,我通常会问两个问题。第一是:“您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孩子不太对劲?”父母通常会给一个具体的期限,比如“上个月他就断断续续请假”或者“上周二早晨,他说肚子疼,往后就再也没去学校。”
相比于父母浅显的答案,孩子的回答更加丰富:“我已经很久没有高兴的感觉了。”或者“刚开始只是睡不着,后来注意力下降听不了课,再后来同学和我说什么,我都不想回答。”
可以看出,父母多半关注表面现象,孩子更注重内在情感的变化。于是就容易形成不良循环:关注表面的父母越发着急,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的情绪无法宣泄,变得越来越差。
另一个问题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互动。我会试着问孩子:“如果你好起来,会发生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吗?”小茗刚上初一,因为情绪有问题经常不上学,原本要求非常高的妈妈不得不放低要求,于是小茗得到了更多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但她很害怕自己一旦恢复正常,妈妈就会恢复原状。
这种因疾病获得的好处叫做“ 二级获益”,会使人心甘情愿继续扮演病人的角色而不愿康复。以往,孩子的二级获益往往是一些额外的过分需求,但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正常需要,比如被父母理解以及获得足够的选择权等。
从孩子的担心可以看出,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庭系统也经受着考验。心理治疗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是家庭治疗,即生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和周围人的关系。

怎样帮助孩子

看诊时,父母的提问总是千篇一律:他什么时候能去学校?能不能少发一些脾气?我要是没收手机,管不管用?他为啥什么都不愿意和我说……当对孩子束手无策时,父母就会焦虑。然而每当我说“大人改变,孩子就会变得更好”时,家长大多是抗拒、质疑的。
我有一个患者,上学时经常间歇性抽搐,一犯病学校就打120急救。但去医院的路上,孩子的抽搐症状会自行缓解,之后各种身体检查也都未见异常。孩子妈妈也是医生,觉得孩子在装病,试着故意不理会,但情况反而愈演愈烈。
到精神科就诊时,我和孩子一起分析抽搐发作的诱因,有两次他记得非常清楚:一次是和同学闹不愉快,另一次是升旗时在太阳下站了一个小时。很明显,孩子的抽搐和心境息息相关,只是父母没有看到,单从生理上解读,才会造成误会。
对精神科医生来讲,患者的症状需要在特定情境中理解,孩子在何时、何地、与谁在一起会诱发不良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如果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理解孩子的困境,至少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很多孩子寻求改变的勇气都是在父母理解的基础上慢慢积聚的。以成绩转折为例,父母知道成绩下滑孩子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但其实成绩突飞猛进,也可能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改变。我见过一个孩子,期中考试突然进了班级前三名,往后同学再借笔记时,她显得非常犹豫:不借,怕得罪同学;借,又怕同学超越自己。这种双趋避冲突诱发了孩子的焦虑,这时父母要学会识别压力信号,了解孩子的求助需要,才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走出困境。

和孩子一起成长

随着精神疾病患病率的逐年攀升,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父母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因为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也出现情绪问题。
小芳妈妈有焦虑症,对未来充满担忧。孩子学习累了,休息一会儿,她就唉声叹气,觉得考不上好中学。这种思考问题的极端方式,完全传染给小芳,哪怕被一道数学题卡住,她也会放声大哭,觉得自己毫无希望。
还有一个妈妈曾经产后抑郁,后来因为丈夫的背叛,抑郁再次发作,整日以泪洗面,躺在床上惶惶不可终日。孩子放学回来,她就拉着孩子的手诉苦,不听就发脾气。慢慢地,孩子的情绪也超负荷运转,变得敏感、暴躁,最终影响学习。
类似的孩子来求助时,我们都不能只干预孩子,还要改变家庭的互动。如果父母是造成孩子问题的源头,就需要改变压力源。甚至,孩子生病对于全家来说都是一个转变的机会,让父母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会应对自己的情绪,更新对生命的理解。
在医生的帮助下,小芳妈妈懂得理解和安抚,明白孩子情绪放松后学习效率更高。慢慢地,她的焦虑减少了,孩子有了更宽松的环境,不容易纠结于一道题,对挫折的应对能力也更强。
那位抑郁的妈妈也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调整情绪。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示范:妈妈表达情绪有了界限,孩子发脾气时才会理解什么是边界,才会有所控制。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果父母的内心不够强大,经常被周围影响,那么对孩子的支持也很有限。相反,如果父母能通过自我成长适应周围变化,孩子也有信心慢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总之,成长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终极命题。精神科治疗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消除症状、治愈疾病,也要促进孩子人格发展和成熟,这一切依赖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编辑:萧迪关键词:孩子;父母;妈妈;问题;情绪
都翻到这儿了,就分享一下吧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东莞阳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东莞阳光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在摘编网上作品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本网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权人直接与本网站联系,商洽处理。
联系邮箱:tougao0769@qq.com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0人参与 0条评论

网友跟贴

查看更多跟贴
返回顶部